首页成语词典若的成语
因篇幅关系,只列出前 100 个若的成语
成语解释出处
miǎo ruò hé hàn邈若河汉形容奇异怪诞之极。明·可观道人《<新列国志>序》:“墨憨氏补辑《新平妖传》,奇奇怪怪,邈若河汉,海内惊为异书。”
yán xiào zì ruò言笑自若谈笑如常,十分镇定。《三国志·蜀志·关羽传》:“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,臂血流离,盈于盘器,而羽割灸引酒,言笑自若。”宋·欧阳修《泷冈阡表》:“其后修贬夷陵,太夫人言笑自若。”
shì ruò ér xì视若儿戏见“视同儿戏”。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绛侯周勃世家》:“曩者霸上,棘门军,若儿戏耳,其将固可袭而虏也。”
jìn dào ruò tuì进道若退谓前进之道反若后退。《老子》:“明道若昧,进道若退。”
shì sǐ ruò shēng视死若生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。形容不怕死。《庄子 秋水》:“白刃交于前,视死若生者,烈士之勇也。”
ruò yǐn ruò xiàn若隐若现好像隐没了;又好像现出了。形容隐隐约约、依稀可见的状态。唐 唐太宗《大唐三藏圣教序》:“无灭无生,历千劫而不古;若隐若现,运有福而长今。”
cóng shàn ruò liú从善若流见“从善如流”。《新唐书·张玄素传》:“从善若流,尚恐不逮,饰非拒谏,祸可既乎?”
jìng ruò shén míng敬若神明神明:神的泛称。像敬重神一样尊敬对方。左丘明《左传 襄公十四年》:“民率其君,爱之如父母,仰之如日月,敬之如神明,畏之如雷霆。”
jīng xǐ ruò kuáng惊喜若狂若:好像;狂:发狂。既惊且喜;神态失常;像发了狂似的。形容惊喜到了极点。清 和邦额《夜谭随录 护军女》:“少年得其应答,惊喜若狂。”
chā ruò háo lí,miù yǐ qiān lǐ差若毫厘,谬以千里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,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。《礼记 经解》:“《易》曰:‘君子慎始,差若毫厘,缪以千里。’”
jí è ruò chóu疾恶若雠憎恨坏人坏事就象憎恨仇人一样。同“疾恶如仇”。汉 孔融《荐祢衡表》:“见善若惊,疾恶若雠。”
wēi ruò zhāo lù危若朝露危险得像清早的露水一样容易消失。比喻面临死亡。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商君列传》:“君之危若朝露,尚将欲延年益寿乎!”
wén chǒng ruò jīng闻宠若惊犹言受宠若惊。南朝·梁·殷芸《小说》第二卷:“恐泊泥以浊白水,飘尘以乱清风,是以承命倾筐,闻宠若惊。”
cóng è ruò bēng从恶若崩见“从恶如崩”。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谚曰:‘从善如登,从恶如崩。’”
yí rán zì ruò怡然自若喜悦而无拘束貌。三国·魏·嵇康《声无哀乐论》:“小欢颜悦,至乐而笑,乐之理也。何以言之?夫至亲安豫,则怡然自若,所猖狂也。”
bì zhī ruò měi避之若浼指躲避惟恐不及,生怕沾污了自身。《孟子 公孙丑上》:“推恶恶之心,思与乡人立,其冠不正,望望然去之,若将浼也。”赵岐注:“与乡人立,见其冠不正,望望然,惭愧之貌也,去之恐其污己也。”
bèi ruò máng cì背若芒刺犹言芒刺在背。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二十回:“不意[曹操]专国弄权,擅作威福。朕每见之,背若芒刺。”
mù ruò xuán zhū目若悬珠眼睛象一对悬挂的珠子。形容眼睛明亮有光彩。《汉书 东方朔传》:“臣朔年二十二,长九尺三寸,目若悬珠,齿若编贝。”
tǎn rán zì ruò坦然自若态度安详,一如常态。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二十二回:“宝钗原不妄言轻动,便此时亦是坦然自若。”?
cùn yīn ruò suì寸阴若岁岁:年。一刹那象过一年。形容非常殷切地期待和盼望。《北史 韩禽传》:“班师凯入,诚知非远,相思之甚,寸阴若岁。”
yù rén wù zhī,mò ruò wù wéi欲人勿知,莫若勿为想要别人不知道,不如自己不去做(多指坏事)。《汉书 枚乘传》:“欲人勿闻,莫若勿言;欲人勿知,莫若勿为。”《晋书 苻坚载记上》:“谚曰:‘欲人勿知,莫若勿为。’声无细而弗闻,事未形而必彰者,其此之谓也。”
jiào ruò huà yī较若画一谓明确一致。汉·荀悦《汉纪·惠帝纪》:“萧何为法,较若画一,曹参代之,守而勿失。”
dā xǐ ruò kuáng大喜若狂高兴得几乎发狂
xīn ruò sǐ huī心若死灰形容不为外物所动的一种精神状态。现多用以形容灰心失意。《淮南子·精神训》:“若然者,正肝胆,遗耳目,心志专于内,通达耦于一,居不知所为,行不知所之,浑然而往逯然而来,形若槁木,心若死灰。”
áng rán zì ruò昂然自若形容气宇轩昂满不在乎的样子。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31回:“昂然自若,并不畏缩。”
kuàng ruò fā méng旷若发矇旷:开朗;矇:眼睛失明。眼前突然开朗。比喻人头脑开窍,明达起来。三国·魏·应璩《与从弟君苗君胄书》:“闲者此游,喜欢无量,登芒济河,旷若发矇。”
dà yǒng ruò qiè大勇若怯怯:怯儒。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象很胆怯的样子。形容真正勇敢的人沉着冷静。宋·苏轼《贺欧阳少师致仕启》:“力辞于未及之年,退托以不能而止,大勇若怯,大智如愚,至贵无轩冕而荣,至仁不导引而寿。”
ruò hé fú jié若合符节比喻两者完全吻合。《孟子 离娄下》:“[舜和文王]得志行乎中国,若合符节。先圣后圣,其揆一也。”
jí zhī ruò chóu疾之若仇疾:憎恨。形容憎恨坏人坏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样。《晋书·阮籍传》:“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,而帝每保护之。”
ruò lí ruò jí若离若即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。同“若即若离”。清 陈康祺《郎潜纪闻》卷十:“大抵总宪戆直凌人,岳岳觥觥,朝士必多未满,而与和相若离若即,又未尝不稍敛其锋棱,一时众口诋諆,遂有师相门生之谤。”
ān ruò tài shān安若泰山形容极其平安稳固。同“安如泰山”。《南史 梁纪下论》:“自谓安若泰山,算无遗策。”
ruò shè yuān shuǐ若涉渊水比喻处境艰险。《书 大诰》:“予惟小子,若涉渊水,予惟往求腾攸济。”
yán ruò xuán hé言若悬河见“言类悬河”。《北史·裴蕴传》:“蕴亦机辩,所论法理,言若悬河,或重或轻,皆由其口,剖析明敏,时人不能致诘。”参见“口若悬河”。
ruò yǒu suǒ sī若有所思好像在想什么似的。形容静坐沉思的样子。唐 陈鸿《长恨歌传》:“玉妃茫然退立,若有所思。”
ruò bù shèng yī若不胜衣形容身体羸弱,好像连衣服的重量都不能承担。《淮南子 氾论》:“周公事文王也,行无专制,事无由己,身若不胜衣,言若不出口,有奉持于文王,洞洞属属,而将不能,恐失之,可谓能子矣。”
bǐng ruò guān huǒ炳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。梁启超《欧洲地埋大势论》:“人民之职业物产之制造,种种殊异之处,则如网在纲,炳若观火。”
ruò wú qí shì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回事一样。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放在心上。《晚清文学丛钞》:“雪岩若无其事,说不妨事,一面教人拿名片去县里把人放了,一面教把甥王爷请来商酌其事。”
yì qì zì ruò意气自若自若:不改常态,还像原来的样子。神情自然如常。比喻遇事神态自然,十分镇静。亦作“意气自如”。《汉书·李广传》:“广为匈奴所败,吏士皆无人色,广意气自若。”
ruò míng ruò àn若明若暗好像明亮;又好象昏暗。比喻对情况的了解或对问题的认识不清楚。毛泽东《改造我们的学习》:“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,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。”
ruò míng ruò mèi若明若昧比喻对情况的了解或对问题的认识不清楚。同“若明若暗”。清 俞正燮《癸巳类稿 以畜寡人义》:“此等若明若昧之论,作记者无由知之。”
shǐ zhōng ruò yī始终若一同“始终如一”。《周书·于谨传》:“故功臣之中,特见委信,始终若一,人臣间言。”
yán xíng ruò yī言行若一见“言行抱一”。汉·刘向《列女传·齐田稷母》:“非义之事不计于心,非理之利不入于家,言行若一,情貌相副。”
zhōng shǐ ruò yī终始若一自始至终都不改变。《荀子 礼论》:“故君子敬始而慎终,终始若一,是君子之道。” 又“然后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数,皆有翣菨文章之等,以敬饰之,使生死终始若一。”
jí è ruò chóu疾恶若仇疾:憎恨;恶:坏人坏事。憎恨坏人坏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样。汉·孔融《荐祢衡表》:“忠果正直,志怀霜月,见善若惊,疾恶若仇。”
shì sǐ ruò guī视死若归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。形容不怕牺牲生命。同“视死如归”。西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:“故战日有期,视死若归。”
huān xīn ruò kuáng欢欣若狂形容高兴到了极点。吴玉章《辛亥革命》:“当变法的诏书一道道地传来的时候,我们这些赞成变法的人,真是欢欣若狂。”
niú mǎ bù ruò牛马不若若;如。不如牛和马。形容极其劳苦。明·袁宏道《锦帆集·沈广乘》:“人生作吏甚苦,而作令为尤苦,若作吴令,则其苦万万倍,直牛马不若矣。”
tài shān ruò lì泰山若厉厉:通“砺”,磨刀石。泰山剥蚀得像一块磨刀石那么小。比喻经历时间久远。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高惠高后文功臣表》:“使黄河如带,泰山若厉,国以永存,爱及苗裔。”
xū rán ruò shén须髯若神指胡须长得很美,如同神人。
ruò yǒu ruò wú若有若无形容事物不清晰或关系不亲密。明 洪应明《菜根谭 闲适》:“若有若无,半真半幻,最足以悦人心目而豁人性灵。真天地间一妙境也。”
ruò cún ruò wáng若存若亡有时记在心里,有时则忘记掉。用以形容若有若无,难以捉摸。先秦 李耳《老子》:“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,大笑之。”
shì yǒu ruò wú视有若无视:看待。把有这回事看得就像没有这回事一样。形容不当一回事。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78回:“宝之这戏子见怪贤闲事,视有若无。”
liào dí ruò shén料敌若神形容对敌方活动预料非常准确。《旧唐书·郭子仪传》:“故太尉、兼中书令、上柱国、汾阳郡王、尚父子仪,天降人杰,生知王佐,训师如子,料敌如神。”
ēn ruò zài shēng恩若再生恩惠极大如同给了第二次生命。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八十一回:“勾践囚于吾国……今吾复其社稷,恩若再生。”
liào yuǎn ruò jìn料远若近料:揣度。预料未来的事态发展就像眼前一样清楚。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王昶传》:“谋虑渊深,料远若近,视昧而察,筹不虚适。”
qì ruò jīn lán契若金兰比喻朋友交情深厚。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贤媛》:“山公与嵇、阮一面,契若金兰。”
yǔ yáng shí ruò雨旸时若语本《书·洪范》:“曰肃,时雨若;曰乂,时旸若。”后用“雨旸时若”谓晴雨适时,气候调和。语本《书·洪范》:“曰肃,时雨若;曰乂,时旸若。”元·马致远《荐福碑》第二折:“雨旸时若在仁君,鼎鼐调和有大臣。”
shì ruò wú dǔ视若无睹虽然看见了;却像没有看见一样。指对眼前事物漠不关心。唐 韩愈《应科目时与人书》:“是以有力者遇之,熟视之若无睹也。”
gǒu zhì bù ruò狗彘不若连猪狗都不如。比喻品行十分恶劣。彘:猪。荀况《荀子 荣辱》:“人也,下忘其身,内忘其亲,上忘其君,则是人也,而曾狗彘之不若也。”
lǎng ruò liè méi朗若列眉朗:明亮;列眉:明白。形容非常明白。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燕策》:“吾必不听众口与谗言,吾信汝也,犹列眉也。”
zhì ruò wǎng wén置若罔闻置:放;若:好像;罔:没有;闻:听见。放在一边;好像没有听见一样;形容听见了而不加理睬。明 朱国祯《涌幢小品》:“当中书言时,沈宜厉声力折,只因心中恼他,置若罔闻。”
ruò yǒu suǒ sàng若有所丧若:好象。好象丢了什么似的。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。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。《淮南子 原道训》:“解车休马,罢酒彻乐,而心忽然若有所丧,怅然若有所亡也。”
xī tì ruò lì夕惕若厉若:如;厉:危。朝夕戒惧,如临危境,不敢稍懈。《易 干》:“君子终日干干,夕惕若厉,无咎。”
yōu xīn ruò zuì忧心若醉心中愁苦,神智像喝醉了一样。《唐太宗入冥记》:“今受罪犹自未了,朕即如何归得生路?忧心若醉。”
huǎng ruò gé shì恍若隔世恍:仿佛;世:三十年为一世。仿佛隔了一世。指因人事、景物变化很大而生的感触。明·袁宏道《锦帆集·天池》:“屏山献青,画恋滴翠,两年尘土面目,为之洗尽。马首红尘,恍若隔世矣。”
jiè mò ruò yù诫莫若豫诫:警戒;豫:通“预”,预先。指事后有所警戒不如事先有所防备。《国语·晋语一》:“诫莫若豫,豫而后给。”
chǒng rǔ ruò jīng宠辱若惊无论受宠、受辱,心里都要振动。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。先秦 李耳《老子》:“宠辱若惊,贵大患若身。何谓宠辱若惊?宠为下,得之若惊,失之若惊,是谓宠辱若惊。”
ruò yǒu suǒ shī若有所失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似的。形容神情怅惘;心神不定的样子。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》:“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。”南朝 梁 刘孝标注:“怅然若有所失。”
lǚ xiǎn ruò yí履险若夷见“履险如夷”。《晋书·姚苌载记》:“董率大众,履险若夷,上下咸允,人尽死力。”
pàn ruò hēi bái判若黑白判:区别。像黑的与白的那样明显区分。形容界限分明。清·方苞《书祭裴太常文后》:“夫文之高下雅俗,判若黑白。”
máng rán ruò mí茫然若迷茫然:渺茫,模糊不清。迷惑不解的样子。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62回:“弟前日闻先生正论,因久溺其说,锢蔽已深,竟茫然若迷,莫指一语。”
tán xiào zì ruò谈笑自若指在不平常的情况下;有说有笑;同平常一样。自若:跟平常一样。晋 陈寿《三国志 吴志 甘宁传》:“宁受攻累日,敌设高楼。雨射城中,士众皆惧,惟宁谈笑自若。”
shén qíng zì ruò神情自若自若:自然,不变常态。神情态度仍和原来一样。马南邨《燕山夜话 编一套“特技”丛书吧》:“举出最普通的例子来说,当你随便走进一家澡堂的时候,你就会发现有些老工人,能够在滚开的热水中拧手巾,神情自若,并不烫手。”
shén tài zì ruò神态自若神态:神情态度;自若:不拘束,不变常态。精神态度自如高阳《胡雪岩全传·平步青云》下册:“所以并不觉得失望,神态自若地问道:‘你们杭州的房子是怎样的格局?’”
ruò luǎn tóu shí若卵投石比喻不自量力,必遭失败。同“以卵击石”。《汉书 刑法志》:“以桀诈尧,若卵投石,夫何幸之有!”
làn ruò shū jǐn烂若舒锦见“烂若披锦”。南朝·梁·钟嵘《诗品》上卷:“谢潉云:‘潘诗烂若舒锦,无处不佳。’”
qiú xián ruò kě求贤若渴贤:有才能的人。形容寻求优秀人才心情十分迫切;就像口渴想喝水一样。《隋书 韦世康传》:“朕夙夜庶几,求贤若渴,冀与公共治天下,以致太平。”
jiān tóng guǐ yù,xíng ruò hú shǔ奸同鬼蜮,行若狐鼠奸诈象鬼蜮,狡猾象狐鼠。比喻人恶劣到极点。
gān zhī ruò sù甘之若素若素:就像往常一样。虽然遭受不平,但甘愿承受,就像平素一样。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八十九回:“少奶奶却从来没过半句怨言,甘之若素。”
shén qì zì ruò神气自若自若:如常。形容在异常情况下态度镇定,神情不变。《晋书·庾亮传》:“冰神气自若,曰:‘是必虚妄。’”
sī ruò quán yǒng思若泉涌思:思绪,文思。指人的文思如泉水涌出。形容文思丰富敏捷。宋·王禹偁《谢赐御制月诗表》:“伏惟尊号皇帝陛下精心六义,思若泉涌,锐意万机,居多暇曰。”
sī ruò yǒng quán思若涌泉思:思绪,文思。指人的文思如泉水涌出。形容文思丰富敏捷。三国·魏·曹植《王仲宣诔》:“强记冶闻,幽赞微言;文若春华,思若涌泉。”
ào nì zì ruò傲睨自若睨:斜视。自若:指满不在乎。形容自高自大、藐视一切的样子。宋 王谠《唐语林 豪爽》:“郑太穆郎中为金州刺史,一日忽致书襄阳于司空頔,其言恳切,而傲睨自若,似无郡僚之礼。”
chàng rán ruò shī怅然若失怅然:失意;懊恼。形容因不如意而心情沮丧;好像丢了什么似的。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 牛成章》:“主人视其里居、姓氏,似有所动,问所从来。忠泣诉父名,主人怅然若失。”
jí è ruò chóu嫉恶若仇见“嫉恶如仇”。清·陈康祺《郎潜纪闻》第六卷:“公一时忠愤激发,嫉恶若仇,容或偶为此语,揆其心术,仍不失为磊落光明。”
xī mò ruò jīn惜墨若金惜:爱惜。爱惜墨就像金子一样。指不轻易动笔。清·张岱《又枯木竹石臂阁铭》:“运笔如铁,惜墨若金。”
sè ruò sǐ huī色若死灰面目惨白。原比喻面部没有什么表情。现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。先秦 庄周《庄子 盗跖》:“孔子再拜趋走,出门上车,执辔三失,目茫然无见,色若死灰。”
huàn ruò bīng xiāo涣若冰消犹言涣然冰释。南朝·梁·王莹《答释法云书难范缜<神灭论>》:“标理明例,涣若冰消。”
jǔ zhǐ zì ruò举止自若自若:象原来的样子。举动不失常态。形容临事镇定,举动不失常态。《资治通鉴 唐高祖武德六年》:“孝恭将发,与诸将宴集,命取水,忽变为血,在坐皆失色,孝恭举止自若。”
gēng ruò yì更若役更换你的差使.。
áng áng zì ruò昂昂自若昂昂:气概昂扬,大模大样;自若:象平常一样。形容无所顾虑,从容自如。明 冯梦龙《古今小说》第25卷:“三士带剑立于殿下,昂昂自若。”
jiǎo ruò yóu lóng矫若游龙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,或舞姿婀娜。同“矫若惊龙”。明 梅鼎祚《玉合记 义姤》:“看他矫若游龙,超逾集乌。……夜月红楼,树下霓裳出月。是好舞也。”
shī zhī qiān lǐ,chà ruò háo lí失之千里,差若毫厘指细微的失误,可导致巨大的差错。《隋书 天文志上》:“失之千里,差若毫厘,大象一乖,馀何可验!”
xí guàn ruò zì rán习惯若自然惯:同“贯”;若:像。习惯了就像很自然的事。《孔子家语·七十二弟子解》:“少成则若性也,习惯若自然也。”
hǎi nèi cún zhī jǐ,tiān yá ruò bǐ lín海内存知已,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都会有知心朋友;尽管远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。形容思想感情相通;再远也亲近。海内;四海之内;古时候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;把国内称为海内;现泛指世界。天涯:天边;比邻:紧靠的边邻。唐·王勃《杜少府之任蜀州》:“与君离别意;同是宦游人。海内存知己;天涯若比邻。”
liǎo ruò zhǐ zhǎng了若指掌比喻对情况十分明白清楚。《宋史 道学传序》:“作《太极图说》、《通书》,推明阴阳五行之理,命于天而性于人者,了若指掌。”
shì xiǎn ruò yí视险若夷见“视险如夷”。三国·魏·吴质《与文帝书》:“虽云幽深,视险若夷。”
yán shì ruò shén言事若神言:说。预言事情像神仙一样灵验。唐·皇甫氏《原化记·郗鉴》:“老先生又归室,闭其门,蛪习《易》逾年,而日晓占候布卦,言事若神。”
xuán ruò rì yuè悬若日月宛如太阳和月亮一样高高地挂在天空上。形容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。宋·王谠《唐语林·文学》:“李氏绝笔之本,悬若日月焉,方之五臣,犹虎狗、凤鸡耳!”
dà biàn ruò nè大辩若讷讷:语言迟钝,不善于讲话。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。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,不露锋芒。《老子》第四十五章:“大真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