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成语词典就的成语
因篇幅关系,只列出前 100 个就的成语
成语解释出处
jiù tāng xià miàn就汤下面比喻趁机行事。《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》第63回:“只说是这畜牲怎么这等作变,却不晓得是天师就汤下面,奉承他这一番。”
xǐ jǐng jiù lù洗颈就戮把脖子洗净,伸到刀下受斩。比喻等待灭亡。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82回:“今且放汝回去,说与孙权:洗颈就戮!”
fǔ shǒu jiù qín俯首就擒低头受擒拿。
xuán tuó jiù shí悬驼就石比喻用力多,得益少。《法苑珠林》卷六六记载:有人得到一匹死骆驼,剥皮嫌刀钝。楼上有块磨刀石,于是上楼磨刀,下楼剥皮,上下往返,十分费事。
shù shǒu jiù fù束手就缚表示无力反抗,或脱逃。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五十四回:“吾计成矣:使刘备束手就缚,荆州反掌可得!”
shě jǐ jiù rén舍己就人舍:弃;就:顺。放弃自己的意见,服从众人的主张。《尚书 大禹谟》:“稽于众,舍己从人。”《孟子 公孙丑上》:“大舜有大焉,善与人同,舍己从人,乐取于人以为善。”
shù guǎng jiù xiá束广就狭谓把丰富的内容概括为极少的文字。宋·韦居安《梅裥诗话》上卷:“他人欲隐括此意,非累数十言不可,而公以二十八字尽之,真得束广就狭体。”
shān fán jiù jiǎn芟繁就简〖释义〗芟:除去;就:趋向。去掉繁杂部分,使它趋于简明。《尚书 纬》:“删夷繁乱。”宋 严羽《历代诗话 诗法家数》:“绝句之法,要婉曲回环,删芜就简。”
shān fán jiù jiǎn删繁就简删:除去。就:趋向。去掉繁杂部分;使它趋于简明。明 王守仁《传习录》上卷:“如孔子退修六籍,删繁就简,开示来学,亦大段不费。”
bàn tuī bàn jiù半推半就推:推辞;就:靠拢;接受。一面推辞;一面接受。形容表面推辞;但内心愿意接受;假意拒绝的样子。元 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四本第一折:“半推半就,又惊又爱,檀口揾香腮。”
qù gù jiù xīn去故就新就:归于,留下。除去旧的,留下新的。《史记 律书》:“三月也,律中姑洗。”张守节正义:“《白虎通》云:‘沽者,故也。洗者,鲜也。’言万物去故就新,莫不鲜明也。”
lìng móu gāo jiù另谋高就指另找一份职业,意即辞去原职。金玉舟《赵匡胤》第11章:“所以想贤侄还是另谋高就为好,不知意下如何?”
huí gàn jiù shī回干就湿谓母亲育儿时,让婴儿居干处,自己就湿处。《敦煌变文集·父母恩重经讲经文》:“慈母德,实堪哀,十月三年受苦灾;冒热冲寒劳气力,回干就湿费心怀。”
yīn lòu jiù guǎ因陋就寡谓满足于简陋苟且,不求改进。汉·刘歆《移书让太常博士》:“苟因陋就寡,分文析字。烦言碎辞,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。”
jiāng tiān jiù dì将天就地谓以高就低。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三卷:“小娘子休得悲伤,小可承娘子错爱,将天就地,求之不得,岂敢推托?”
jiāng jī jiù jī将机就机指随机行事。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04回:“那段氏刁顽,如或不允这头亲事,设或有个破绽,为害不浅。只得将机就机罢。”
gōng chéng míng jiù功成名就功:功业。就:达到。功绩取得了,名声也有了。《墨子·修身》:“功成名遂,名誉不可虚假。”
shuǐ liú shī,huǒ jiù zào水流湿,火就燥水向湿处流,火往干处烧。指物之气质类似必相感应。后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。《易 乾》:“水流湿,火就燥,云从龙,风从虎……各从其类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此二者以形象相感。水流於地,先就湿处;火焚其薪,先就燥处。”
bì nán jiù yì避难就易避:躲开,回避。避开困难的拣容易的做。《元史 文宗纪四》:“大都总管刘原仁称疾,久不视事,及迁同知储政院事,即就职,侥幸巧宦,避难就易。”
zhēn fán jiù jiǎn甄烦就简甄:鉴别。甄别繁冗的,采用简便的。《魏书·范绍传》:“绍量功节用,甄烦就简,凡有赐给。”
míng tuī àn jiù明推暗就表面上推拒,暗地里接受。形容装腔作势、假意拒绝的样子。清 李渔《慎鸾交 债饵》:“那老婆子走来央求我,被我故意作难,说了几句明推暗就的话,少不得我前脚走到,他后脚自会赶来。”
shù shǒu jiù qín束手就禽见“束手就擒”。王闿运《桂阳陈侍郎行状》:“众如言,夜径入山寺,明先唯与徒党十数人居,束手就禽。”
shù shǒu jiù qín束手就擒束:捆;绑;就:接受。捆起手来让人捉住。指毫不抵抗;乖乖地让人捉住。《宋史 苻彦卿传》:“与其束手就擒,曷若死战,然未必死。”
gè jiù gè wèi各就各位各自到自己的岗位上。徐迟《汉水桥头》:“所有的人已各就各位,摆好了阵势。”
bì shí jiù xū避实就虚实:实力;就:接近;趋向;虚:空虚;虚弱。原指避开敌人的主力;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。现也指办事先找容易突破的地方着手。或谈论问题回避要害。原作“避实击虚”。西汉 刘安《淮南子 要略》:“击危乘势以为资,清静以为常,避实就虚,若驱群羊,此所以言兵也。”
jiāng cuò jiù cuò将错就错将:依顺;顺从;就:迁就。既然错了;索性就顺着错误做下去。宋 释悟明《联灯会要 道楷禅师》:“祖师已是错传,山僧已是错说,今日不免将错就错,曲为今时。”
jiā chéng yè jiù家成业就谓有了家产。《红楼梦》第十九回:“如今爹虽没了,你们却又整理的家成业就,复了元气。”
qù wēi jiù ān去危就安离开危险,达到平安。《北齐书·文襄帝纪》:“去危就安,今归正朔;转祸为福,已脱罗网。”
jiù dì qǔ cái就地取材就在原地寻取所需要的材料。《诗经 豳风 七月》:“蚕月条桑。”唐 孔颖达疏《十字注疏》:“条其桑而采之,谓斩条于地,就地采之也。”
jià qīng jiù shú驾轻就熟驾:赶马车;轻:指轻便的车;就:到;熟:熟悉的道路。驾着轻便的车走熟悉的路。比喻办熟悉的事很容易。唐 韩愈《送石处士序》:“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,而王良、造父为之先后也。”
yī huī ér jiù一挥而就就:成。笔一挥就写(画)成了。宋 朱弁《曲洧旧闻》第七卷:“东坡一挥而就,不日传部下,纸为之贵。”
jiù xū bì shí就虚避实指避开敌人的主力,找敌人的弱点进攻。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。《孙子 虚实》:“兵之形,避实而击虚。”
yī cù ér jiù一蹴而就蹴:踏;就:成功。踏一步就可以成功。形容轻易地取得成功。也作“一蹴而成”。宋 苏洵《上田枢密书》:“天下之学者,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。”
yǒu huà biàn cháng,wú huà jiù duǎn有话便长,无话就短唐代以后说书艺人用语,有话要说的话,就讲得长,没话要说的话,就简单讲几句。巴金《谈自己的创作·小序》:“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,有话便长,无话就短。”
yí dì jiù jiàn移的就箭移动箭靶靠近箭。比喻曲意迁就。唐 刘知幾《史通 书志》:“移的就箭,曲取相谐。”
suí háng jiù shì随行就市谓按市场行情行事。
bù zhī jiù lǐ不知就里就里:其中,内情。不知道内幕。金 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第四卷:“你寻思,甚做处,不知就里,直恁冲冲怒?”
jiù rì zhān yún就日瞻云就:接近;日:比喻帝王;瞻:抬头看。指谒见帝王。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帝尧者……就之如日,望之如云。”
shù shēn jiù fù束身就缚束:捆。束身:自缚。缚:捆绑。比喻不加抵抗,甘愿被人擒捉。《晋书·段灼传》:“艾被诏书,即遣强兵,束身就缚,不敢顾望。”
qù jiù zhī fēn去就之分去就;进退或取舍。分:分寸。引申为应持的态度。比喻进取、取舍的分寸。亦作“去就之际”。西汉·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仆虽怯懦,欲苟活,亦颇识去就之分矣。”
shù shǒu jiù kùn束手就困谓无法摆脱困境。明·谢肇淛《五杂俎·地部一》:“然当群雄奸命之时,烽烟四起,运道梗绝,惟有束手就困耳。”
shù shǒu jiù sǐ束手就死束:捆绑。捆起手来等死。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八回:“薛霸便提起水火棍来,望着林冲脑袋上劈将来,可怜豪杰束手就死。”
shù zhuāng jiù dào束装就道整好行装走上旅途。
shù shǒu jiù yì束手就殪同“束手待毙”。《明史·黄得功传》:“主逃将溃,无所一用其力,束手就殪,与国俱亡而已。”
shù shǒu jiù bì束手就毙同“束手待毙”。宋·洪迈《容斋续笔·靖康时事》:“予顷修《靖康实录》,窃痛一时之祸,以堂堂大邦,中外之兵数十万,曾不能北向发一矢、获一胡,端坐都城,束手就毙。”
shān wú jiù jiǎn删芜就简芜:杂乱;就:趋向。去掉繁杂部分,使它趋于简明。宋·严羽《历代诗话·诗法家数》:“绝句之法,要婉曲回环,删芜就简,句绝而意不绝,多以第三句为主,而第四句发之。”
bì huò jiù fú避祸就福避开凶险,趋向幸福。先秦 商鞅《商君书 定分》:“万民皆知所避就,避祸就福,而皆以自治也。”
gāo dī bù jiù高低不就就:成。高者无力得到,低者又不屑迁就。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。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27卷:“因此高低不就,把女儿直挨到一十八岁,尚未许人。”
shān huá jiù sù删华就素放弃荣华富贵而过简朴生活。明·冯梦龙《智囊补·闺智·陈子仲妻》:“孟光桓少君得同心为匹,皆能删华就素,遂夫之高。”
qū zūn jiù bēi屈尊就卑原指降低尊贵的身份以就低下的礼仪。现用来形容委屈自己去屈就比自己低下的职位或人。
yuán bǐ ér jiù援笔而就就:完成。拿起笔来很快就写完了。清·李渔《意中缘·名逋》:“我想求诗求字的,还容易打发。唯有索画一事,最难应酬。须要逐笔画写出来,不是可以倚马而成,援笔而就的。”
biàn huán jiù gū便还就孤就撤回到我这里.。
jiù shì lùn shì就事论事就:按照。指按照事情本身来评论是非得失。也指只评事情的现象;不涉及事情的本质和做事的指导思想。宋 杨时《杨龟山集 荆州所闻》:“孟子与人君言,皆所以扩其善心,而革其非,不止就事论事。”
shēn jiāng jiù mù身将就木将:快要;就:趋,进;木;棺材。指人寿命已经不长,快要进棺材了。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32回:“管甚么民脂民膏,竟忘了礼义廉耻,直至身将就木,还遗命叫儿子薄殡殓,勿治丧,勿礼忏。”
shě ān jiù wēi舍安就危舍:放弃;就:趋,从。舍弃安逸而趋于危险。形容违背常情,不理智。宋·苏舜钦《上范希文书》:“延州逼近贼锋,而能舍安逸以就危隘,虽古人不逮也。”
gāo bù còu dī bù jiù高不辏低不就犹言高不成低不就。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四:“所以高不辏低不就,那些做工媒的见这两个老人家难理会,也有好些不耐火烦,所以亲事越迟了。”
bì zhòng jiù qīng避重就轻避重:指避开要紧的事;就轻:指抓小事情。避开重要的而拣次要的来承担。也指回避要害问题;只谈无关重要的方面。宋 刘挚《忠肃集 侍御史黄君墓志铭》:“民始不以多男为患,父子始不以避重就轻相去。”
cè míng jiù liè策名就列书名于策,就位朝班。意指做官。《旧唐书 太宗纪上》:“然情存今古,世踵浇季,而策名就列,或乖大礼。”
jiù dì zhèng fǎ就地正法在犯罪的当地执行死刑。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65回:“因为案情重大,并且是积案累累的,就办了一个就地正法。”
yí dōng jiù xī移东就西彼此挪动转移。比喻只求暂时应付,不作长久打算。唐 陆贽《论裴延龄奸蠹书》:“移东就西,便为课绩;取此适彼,遂号羡余。”
bèi běn jiù mò背本就末指背离根本,追逐末节。《三国志 蜀志 吕凯传》:“何期臣仆吴越,背本就末乎?”
bì xiōng jiù jí避凶就吉避:避开;就:趋。指避开祸害而趋向吉利。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06回:“主公宜避凶就吉,不可轻举妄动。”
bì hài jiù lì避害就利就:接近、走向。躲开有害的,接近有利的条件。《吴子·图国第一》:“谋者,所以避害就利。”
chén lì jiù liè陈力就列陈力:贡献才力;就:担任;列:官职、职位。能贡献才力,担任相应的官职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周任有言曰:‘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’”
yán jǐng jiù fù延颈就缚延:伸;就:接受;缚:捆绑。伸出脖子来让人捉住。指毫不抵抗,乖乖地让人捉住。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55回:“今者朝廷遣将军前来收捕,本合延颈就缚。但恐不能存命,因此负罪交锋,误犯虎威,敢乞恕罪。”
jiàn fèng jiù zuān见缝就钻比喻到处钻营或利用各种空子。
jí jiù zhāng急就章急就:匆促地完成。指匆促写成的文章或奏章。泛指为了应付需要急急忙忙完成的作品或工作。清·龚自珍《咏史》:“羽出颠倒司农印,幕府纵横急就章。”
jiàng zūn lín bēi,qū gāo jiù xià降尊临卑,屈高就下降:降低;临:面临;卑:低微。指地位高的人放下架子与地位低的人交往元·石子章《竹坞听琴》第二折:“多谢也降尊临卑,屈高就下。”
yuán bǐ lì jiù援笔立就一拿起笔瞬间就完成一篇文章。形容人文思敏捷。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26卷:“华安不假思索,援笔立就,手捧所作呈上。”
gāo bù còu,dī bù jiù高不凑,低不就就:成。高者无力得到,低者又不屑迁就。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。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一卷:“高不凑,低不就,打从帮闲的,处馆的两项人见了他,也就做鬼脸,把‘倒运’两字笑他,不在话下。”
pián shǒu jiù guī骈首就僇同“骈首就戮”。
qù běn jiù mò去本就末谓弃农经商。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地理志》:“郡国辐凑,浮食者多,民去本就末。”
shuō dào cáo cāo,cáo cāo jiù dào说到曹操,曹操就到指谈论到某人,某人恰巧来了。曾朴《孽海花》第29回:“无巧不成书!说到曹操,曹操就到。”
wēi gàn jiù shī偎干就湿形容母亲抚育幼儿之辛苦。谓幼儿溺床,母亲宁可以身就湿,使小儿卧处常干。元·无名氏《冻苏秦》第二折:“且休说怀耽十月,只从小偎干就湿,几口气抬举他偌大,便恰似燕子衔食。”
qū gāo jiù xià屈高就下地位高的人降低身分,迁就地位低的人。元·关汉卿《单刀会》第四折:“猥劳君侯屈高就下,降尊临卑。”
gōng jiù míng chéng功就名成功:功业。就:达到。指成就了功业,也有了名声。明·沈采《千金记·游仙》:“当初一个布衣人,到如今功就名成,加封匪轻。”
yí zūn jiù jiào移樽就教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,以便请教。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。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24回:“名九公道:\'也罢,我们移樽就教罢。\'”
cóng sú jiù jiǎ从俗就简依照通俗的做法,以求简易。宋 周辉《清波别志》卷下:“今士人有作一二十字简帖,必旋检本,模仿笔画,从俗就简。
tīng jiàn fēng jiù shì yǔ听见风就是雨刚听到一点儿风声,就当要下雨了。形容听到一点风声就竭力附和渲染。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二十五回:“他们做都老爷的,听见风就是雨,皇上原许他风闻奏事,说错了又没有不是的。”
bù kān zào jiù不堪造就堪:能;造就:培养并使有成就。没有培养前途;不可能有所成就。茅盾《蚀 追求》八:“第三是学生们既然做不出文章,便是不堪造就,应当淘汰出去——这是清校。”
xià bǐ biàn jiù下笔便就一下笔就很快写成了文章。形容文思敏捷,才华横溢。《北史·魏收传》:“诏试收为封禅书,收下笔便就不立稿。”
gōng bù chéng,míng bù jiù功不成,名不就就:成。比喻事情没成功,没有捞到什么好处。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99回:“若是老爷就是这样做去,到了功不成,名不就的时候,老爷说奴才没有良心……不告诉老爷。”
gāo bù còu,dī bù jiù高不辏,低不就就:成。高者无力得到,低者又不屑迁就。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。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24卷:“所以高不辏,低不就,那些做媒的,见这两个老人家难理会,也有好些不耐烦,所以亲事越迟了。”
cóng róng jiù yì从容就义从容:不慌不忙;镇定自若;就义:为正义事业而牺牲。非常镇静;毫不畏惧地为正义事业而牺牲。宋 朱熹《近思录》:“感慨杀身者易,从容就义者难。”
jiāng jì jiù jì将计就计利用对方的计策反过来向对方施计。元 李文蔚《张子房圯桥进履》:“将计就计,不好则说是好。”
qì wén jiù wǔ弃文就武放弃文业,改从武事。元 无名氏《九世同居》第一折:“吾闻诗礼传家,此子弃文就武,亦各言其志也,曾读《武经七书》么?”
àn bù jiù bān按部就班按:按照;部:类别;班:次序。原意是指按照文章分段布局的需要;而安排好层次;选择、组织好词句。后来表示按照一定的条理、步骤做事。西晋 陆机《文赋》:“观古今于须臾,抚四海于一瞬。然后选义按部,考辞就班。”
xíng jiāng jiù mù行将就木指人寿命已经不长;快要进棺材了。行将:快要;木:棺材。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我二十五年矣,又如是而嫁,则就木焉。请待子。”
yī hē ér jiù一呵而就一口气完成。郭绍虞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十四:“感兴不来,也不能勉强去酝酿。当它来的时候,酝酿成熟,故能提起锐笔,一呵而就。”
zhī cuò jiù gǎi知错就改知道自己错了就立即改正。王朔《刘慧芳》:“我这人缺点很多,知错就改便是其中之一。”
suí yuán jiù fāng随圆就方同“随方就圆”。宋·叶绍翁《四朝闻见录·恭孝仪王大节》:“濮祖之后,性比山麋,貌同野瘦,随圆就方,似无惟有。”
gāo bù chéng,dī bù jiù高不成,低不就高而合意的,做不到或得不到;做得了、能得到的,又认为低而不肯做或不肯要(多指选择工作或配偶)。宋·陈师道《宿柴城》诗:“起倒不供聊应俗,高低莫可只随缘。”
gāo bù còu dī bù jiù高不凑低不就犹言高不成低不就。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九:“其间也就说过几家亲事,高不凑低不就,一家也不曾成得。”
yī cù kě jiù一蹴可就蹴:踏;就:成功。踏一步就成功。比喻事情轻而易举,一下子就成功茅盾《漫谈文艺创作》:“但是,世界观的改造决非一蹴可就,恐怕还有人体会不深。”
cǎo chuàng wèi jiù草创未就草创:开始创办或创立;就:完成。刚开始做,尚未完成。西汉 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亦欲以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。草创未就,会遭此祸,惜其不成,以就极刑而无愠色。”
jiù gùn dǎ tuǐ就棍打腿比喻乘便或顺势行事。清·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40回:“听他之言,语内有因,他别与都堂有甚么拉拢罢,我何不就棍打腿探探呢?”
yí chuán jiù àn移船就岸就:凑近,靠近。改变原来主张,乘势凑上去办成某事。也比喻不招自来。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91回:“那薛蝌若有悔心,自然移船就岸,不愁不先到手。”
qì duǎn jiù cháng弃短就长谓舍弃短处而采用长处。东汉·孔融《肉刑议》:“胡明德之君,远度深惟,弃短就长,不苟革其政也。”
pián shǒu jiù dǎi骈首就逮见“骈首就系”。清·宋学洙《张文忠公遗事》:“翁以故相终老,未有显过闻于天下,而使其子骈首就逮,脱不幸有伤雾露之疾。”
pián shǒu jiù sǐ骈首就死同“骈首就戮”。清·昭梿《啸亭杂录·西域用兵始末》:“呼其壮士出,以次斩戮,寂无一声,骈首就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