礼记


拼音lǐ jì
注音ㄌㄧˇ ㄐㄧˋ

繁体禮記

词语解释

礼记lǐ jì

  1. 中国儒家经典之一。是战国至汉初儒家礼仪论著的总集。内容包括礼制和儒家哲学两部分,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、文物制度、典礼、祭祀、教育、音乐和儒家学说的重要参考书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著录131篇,西汉戴德删为85篇,名《大戴礼记。他的侄子戴圣又删为49篇,名《小戴礼记,收入“十三经”中。其中《中庸》《大学》《礼运》等篇是儒家重要的哲学著作,对后世影响很大。

    Li Ji(Book of Rites);

国语辞典

礼记lǐ jì

  1. 书名。汉戴圣所辑,四十九篇。为十三经之一,大抵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记。有汉郑玄注、唐孔颖达正义、元陈澔集说、清孙希旦集解等。

网络解释

礼记 (儒家经典书籍)

礼记》又名《小戴礼记》、《小戴记》,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,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,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,共二十卷四十九篇,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,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(如天道观、宇宙观、人生观)、教育思想(如个人修身、教育制度、教学方法、学校管理)、政治思想(如以教化政、大同社会、礼制与刑律)、美学思想(如物动心感说、礼乐中和说),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,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。

礼记》章法谨严,映带生姿,文辞婉转,前后呼应,语言整饬而多变,是“三礼”之一、“五经”之一,“十三经”之一。自东汉郑玄作“注”后,《礼记》地位日升,至唐代时尊为“经”,宋代以后,位居“三礼”之首。《礼记》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,对儒家文化传承、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,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。

分字解释


※ "礼记"的意思解释、礼记是什么意思由文字秀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礼记造句


  • 1.《礼记·射义》记“孔子射于矍相之圃(在今山东曲阜孔庙西侧),盖观者如堵墙”,可见其射艺之精;至于“御”,可能更优于射。

    2.两本书,一本是叫你识文断字的“行走礼记”。

    3.《礼记·中庸》有‘君子之道,譬如行远必自迩,譬如登高必自卑’的名句。

    4.所谓“君子内省不疚,无恶于志”(《礼记·中庸》)。

    5.这既符合艺术的规律,又有理论的高度,是诗学开山的伟论,对后世影响极大,为礼记、乐记和毛诗大序所本。

    6.他一生不仅重收藏,还注重研究和著述,著有《尚书传笺》、《僻园史学四种》、《说文切韵》、《说文谐声》、《礼记注疏》等9部著作手稿。

    7.陈明东恍然大悟,周朝**的制度他倒是略知一二,《礼记》上有记载,天子立一后、三夫人、九嫔、二十七世妇、八十一御妻。

    8.“困知勉行”出自《礼记·中庸》,“或困而知之……或勉强而行之。

    9.前4个字偏雅,典出《礼记·中庸》(君子之道,譬如行远必自迩,譬如登高必自卑)。

    10.又如《礼记?大学》里的“生财有道”、《韩非子?五蠹》里的“多钱善贾”等等都成了贺语。

    11.唐朝没有四书五经,有九经,《礼记》与《左传》为大经,《诗》、《周礼》、《礼仪》为中经,《易》、《尚书》、《公羊传》、《?梁传》为小经。

    12.《礼记》说,孩子到了十岁,除了要学习“幼仪”,就是奉侍长者的礼仪之外,还要学习日常应对的辞令。

    13.还觉不够,东坡又引了《礼记》上的“君子庄敬日强,安肆日偷”,也就是说好男儿应庄敬自强,不该稀里糊涂混日子。

    14.明堂必须为辟雍者何?《礼记盛德篇》云:明堂者,明诸侯尊卑也。

    15.***在一篇文章中引用《礼记·中庸》中的话说,“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”。

    16.《大戴礼记·礼察》称礼教(即德教)可“绝恶于未萌,而起敬于微眇,使民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”。

    17.按照《礼记》的说法,所谓婚姻就是“合两姓之好,上以事宗庙,而下以继后世”。

    18.‘(《顾颉刚学术文化随笔》176页引)有关《礼记》作者和年代的争论,旷代持久,长期不能定于一说。

    19.《礼记》中,把结婚看作“万伦之始”,是“将合两姓之好,上以事宗庙,而下以继后世也”。

    20.我朝两位大家程颢、程颐兄弟把它从《礼记》中抽出,编次章句。